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《自助银行》
活动目标: 1.运用已有经验感知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。 2.学习用不同方法进行7元人民币的等价兑换。 活动准备: 1、1元、2元、5元、10元、50元、100元面值的纸币与硬币 2、若干。布置"银行"场景,里面1元、2元、5元面值的纸币若干。 3、幼儿用书第21、37页操作材料,记录单,铅笔若干。 活动过程: 一、认识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。 1、教师出示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。 2、教师:这些钱币一样吗? 3、它们分别是多少钱?你是怎样知道的? 4、中国钱币有一个共同名称叫什么? 5、教师: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钱币名称? 二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、探索取7元钱的不同策略。 1、教师出示若干1元、2元、5元的纸币。 2、教师"你到银行会取7元钱吗?想一想,可以取几张什么面值的人民币? 3、请个别幼儿演示自己所取的7元钱。 4、教师引导幼儿讨论。 5、鼓励幼儿多角度的思考问题。 6、比较两次取7元钱的不同策略。 三、引导幼儿记录自己的取钱策略 1、请幼儿探索取7元钱的不同策略。 2、鼓。教案来.自:屈;老师教.案网,励幼儿运用标记、符号、数字、图示等方法在记录单上记录自己每一次取钱的不同策略。 四、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各自记录的结果。 五、幼儿分组操作 1、取钱 2、算式接龙 3、翻花片 4、撕贴格子 六、活动评价 1、教师展示幼儿多种不同的取7元钱的策略 2、师幼小结:数一数,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取出7元钱? 教学反思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,钱币虽然不是幼儿每天要接触的东西,但是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,设计这样的活动,能有计划地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,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,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,不断丰富经验促进能力提高。但是原活动的设计并不令人满意,原因一,活动形式的设计以个别演示、集体讨论、自己记录的方式,游戏性不强不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;操作活动以个人书面的形式,教师不能快速有效给予帮助,也将影响教学效果。原因二,探索钱币的不同兑换策略,限定兑换7元钱,过于死板,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,发挥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。同时以数字、符号等方式记录策略,增加了幼儿的思维难度,也没有考虑幼儿间个体的差异性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