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《风在哪里》
一、活动目标 1、帮助幼儿体验诗歌中所蕴含的美感,提高幼儿对语言美的感受力。 2、指导幼儿了解诗中"翩翩起舞"、"频频点头"、"凉爽"等词语的意思。 二、活动准备 1.物质准备:多媒体教具一套,字卡若干,树、花、草头饰若干。小风车及能产生风的工具如小扇、纸、手电筒、电风扇、小气筒等。 2.知识准备:幼儿已知道什么是空气;已做过空气能流通、空气有重量、空气有压力等实验。 三、活动过程 活动一:风从哪里来? 1.请幼儿用纸(或扇)在脸旁扇动,从而产生风,知道空气流动能产生风。 2.让幼儿玩小风车转动游戏,了解风的大小与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。 3.引导幼儿相互交流:"怎样才能产生风?"鼓励幼儿尽量用不同的方法让身边的空气流动起来,产生风。 活动二:诗歌欣赏--风在哪里 1.请幼儿观赏多媒体教具,引出主题。 2.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具配以音乐,富有感染力地朗诵一遍诗歌。 3.用讨论形式,帮助幼儿理解诗歌语言。 (1)风在哪里?诗歌中有谁回答了这个问题。 (2)风在树上,它的枝叶是怎样的?。来.源屈.老师教.案网,(让幼儿说出"翩翩起舞""摇来摇去"……) (3)风吹过花朵,花会怎样?(频频点头) (4)风吹过小草,小草又会怎么样?(晃动、点头、弯腰、鞠躬……) (5)风来了,它给春夏秋冬带来了什么? 4.请幼儿讨论:风还会和谁做朋友? (帆船、风筝、风车、花裙、云……) 5.请幼儿操作图片,朗诵诗歌。教师指导幼儿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。 高水平:在朗诵诗歌的基础上创编诗歌。 中水平:幼儿能自己翻阅小图书,学习朗诵诗歌。 低水平:翻阅、操作图片,说出散文诗中的几个主要词语。 活动三:诗歌表演 1、指导:请老师做"风",幼儿带树、花、草的头饰进行表演,配以轻音乐朗诵诗歌中的优美语句。 . 2、儿歌仿编。带幼儿外出观察风来时天空、陆地上各种物体的变化,鼓励幼儿大胆联想这些变化的形态像什么,引导幼儿学习用诗歌的语言表达。 四、各领域渗透 艺术:教幼儿学习舞蹈"风车转转",帮助幼儿用身体语言来感 受空气的流动;想像画"风吹来的时候"。 科学:做有关空气流动的小实验。 五、生活中渗透 多带幼儿外出观察吹风时我们周围事物的变化。 六、环境中渗透 张贴风吹动物体有所变化的对比图片。 七、家庭中渗透 让家长引导幼儿观察有风时,家里事物所发生的变化,并和父母 一起做"风"流动的实验。 活动目标: 1、理解诗歌内容,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。 2、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。 3、丰富词语:翩翩起舞、频频点头、轻轻摇晃。 活动准备: 1.风在一年四季里给大自然带来变化的图片。 2.幼儿用书 3.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风的存在,观察风起时花草树木的 样子,并用摄像机拍摄下来 指导要点: 1.活动重点:理解诗歌,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2.活动难点:理解风与四季的关系 3.指导要点:通过观察图片、影像资料,引导幼儿观察、体验、 运用生活经验理解诗歌内容,感受诗歌意境 活动过程: 1.猜谜语,引起兴趣。 抓不住它的身子,看不见它的影子。 小时摇动树枝,大时推到房子 2.观察讨论,理解诗句。 (1)播放花草树木被风吹动的录像。提问: 你看见风吗?风在哪里?你是怎样知道的?(引导幼儿观察树、 花、草的动态风吹过时,树儿,花儿,草儿像在做什么, 他们是怎么说的? 教师小结:风在哪里?树儿说:当我的枝叶翩翩起舞,那是风在 吹过。风在哪里?花儿说:当我的花朵频频点头,那是风在 吹过。风在那里?草儿说:当我的身体在轻轻晃动,那是风在吹过。 理解词汇:翩翩起舞、频频点头、轻轻晃动(启发幼儿用动作表现出来。) (2)结合风在一年四季里给大自然带来变化的图片,引导幼儿进行观察 讲述,理解诗歌的最后四段。提问: 春天的风是怎样的风?给大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? 夏天是炎热的季节,风会给人们送来什么? 活动反思: 这首诗歌非常优美,它用拟人的手法以树儿,花儿,草儿的口吻告诉幼儿“风在哪里”,给看不见,摸不着的风赋予了有形的生命。既丰富了幼儿的语言,拓展了幼儿的想象,又激发了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。在进行活动之前,我带领他们到大自然感受风的存在,为接下来的活动做了个铺垫。活动中,我紧紧围绕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,展开了教育活动。整个教育活动进行下来很顺利,幼儿的兴趣极其浓厚,课堂氛围较活跃。也达到了之前制定的目标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