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《7是多少》
【活动目标】 1、能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,正确判断7以内数量的多少。 2、探索用多种方法证明物体的多与少。 【活动准备】 1、水果展示台,大数卡(5、6、7),大红布一块。 2、7个小桔子,6个苹果,5个大梨子;毛绒玩具:兔子。 3、水果标记卡,大范图一张。 4、学具:幼儿用书第23页《谁拿的水果最多》。 5、投影仪。 【活动过程】 一、引导幼儿给水果分类。 1、师:秋天到了,各种各样的水果丰收了。;来源;屈.老师教案网;兔子先生说:“我的水果店要开张了,可是这么多的水果混乱的放在一起,既不整齐也不好看,拿起来也不方便,顾客肯定不愿意到这儿来买水果,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吗?” 2、幼儿根据水果图片标记分类摆放。 (评析:导入活动的目标是引导幼儿尝试对水果进行分类,这个环节是非常简单的,分类对我们中班的幼儿来说是力所能及的。在活动一开始时,我采用游戏的形式导入,让幼儿将混乱的水果进行分类及整齐的排放,孩子们做的非常好。) 二、集体感知水果的数量。 1、引导幼儿观察:小兔的店里有桔子,苹果、梨子,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三种水果哪种最多?哪种最少?你是怎么知道的?并把水果匹配数字。 2、“为什么不是大的更多呢?它排的队伍最长呀? 小结:数量的多少不是根据物体的形状或大小来比较,是根据数量的个数来比较。 3、比较多少除了刚才的方法外,还有其他的方法了吗?(一一对应) 总结:比较水果的多少,可以有三种方法:数数、一一对应和数量比较。 (评析:在感知数量、比较数量的环节中,引导幼儿了解了三种方法:计数比较(幼儿集体探索出来的)、一一对应比较和相应数字的比较(教师引导); 其中,一一对应比较是一个难点,这一比较方法的前提是每种水果需要垂直对齐,通过辨别最长和最短来比较最多和最少,而幼儿对一一对应的概念似乎非常模糊,从幼儿的即时反应中,可以发现孩子们对这一比较、感知的方法并不能理解; 数量和数字是幼儿熟知的内容,但有部分幼儿对数字的大小概念并不清楚,因此幼儿只能通过数字感知数量,而不能通过数字大小对其进行比较) 三、幼儿集体操作:《谁拿的水果最多》。 图片有谁?它们手里拿得是什么水果?有几个?请你在下面的记录格里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,好吗? 幼儿操作,师作辅导。 集体讲评,在投影仪上展示一幼儿的结果,集体核对。 (评析:此环节是对本次活动的效果做了检测,也巩固了以前的记录方法。) 活动反思。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,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,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,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,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、玩中学的目的。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,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