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班社会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《布从哪里来》
活动目标 (1)初步了解布的来源 (2)产生对布的制作、加工的探索兴趣。 活动准备 1.棉布、棉线、棉花 2.幼儿用书第1-2页 3.挂图《布从哪里来》 4.语言磁带或CD。 活动过程 (一)猜猜布从哪里来 1.教师出示棉布,请幼儿摸一摸、猜一猜 ----教师:布是从哪里来的?是用什么东西做的? 2.幼儿猜测后,教师出示棉花图案。 ----教师:布是用棉花做成的,那么棉花是在呢么变成布的呢? (二)看挂图,了解棉花变成布的过程。 1.请幼儿说说棉花变成布的过程。 ----教师;老实带来一幅图,上面画的是棉花变成布的过程,那么棉花到底是怎么变成布的呢?请小朋友看图说一说。 2.教师边讲解边出示实物:棉花怎样纺出线,再由线织成布,做出衣裳。(棉花-棉线---棉布) 3.让幼儿模仿纺车的转动。(如有条件,可准备实物纺车或者播放纺车的视频,让幼儿体验) (三)、分组观察和体验 1.每组提供棉花、棉布、棉线,让幼儿用手摸摸、玩玩,感知棉花、棉布、棉线的布同。 2.教师在引导幼儿充分感受这些材料的同时,可以允许幼儿自由游戏:绕线团、叠棉布、撕花等。 活动延伸 1.引导幼儿和教师、父母一起阅读幼儿用书中的相关内容。 2.引导幼儿和教师、父母一起寻找用现代高科技生产布的图片,扩展视野。 3.种棉花。在幼儿园;里开辟一小块区角种植一些棉花,供幼儿充分照管和观察。 活动提示 1.在幼儿猜测的过程中,教师应尽可能尊重幼儿的想法。“本文来源:屈,老;师教案.网”因为这是他们自己根据事物的性质形成概念的过程,是在他们的思维水平的思考和探索,有自己的价值。 2.教师应该提供足够的材料,并允许幼儿互相交谈、合作,让幼儿充分感知这些材料,并自由玩弄操作。 3.该活动可以向社会。艺术领域进一步扩展,如让幼儿随音乐有节奏地模仿纺车的转动,培养节奏感,利用图片、影像介绍纺车,加深幼儿对纺车的认识。 4.布置"布从哪里来"主题展示区时,可以将棉花、棉线、棉布实物用透明塑料袋包装好,按照"棉花变成布的过程"布置在展示板上。 自我反思 在设计教案的时候,都按着传统、常规的思维去设计,缺少在常规中加入一些有趣、新颖的元素,传统的环节设计实施起来可能笔记容易,能够清晰地把每个环节拉下来,但是这种方式幼儿已经很习惯了,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新鲜感,所以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,同时,教师的魅力也很重要,教师的语言、表情、动作等都能体现一种魅力,生动活泼的语言,积极地表情情绪更加能吸引幼儿,能使幼儿参与到互动中来,主动地去学习,而不是教师一贯地灌输知识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