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班主题教案及教学反思《年》
活动背景: 随着元旦的到来,幼儿从张灯结彩、喜气洋洋的氛围中产生了对新年的期盼。刚结束的主题活动《高高兴兴》也让幼儿对新年有了些认识,有些幼儿对“为什么要过年”和“年是什么”有些疑问与争论。在本次活动前已开展了引入性活动——年是怎么来的,幼儿对“年”和“年”的来历有了大概的认识。本次活动主要是理解性活动,在此活动后还有一系列的体验性活动。 设计理念: 在前一活动(引入性活动——年是怎么来的)中,幼儿在视觉上与“年”有了碰撞的同时也点燃了幼儿的阅读欲望。为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和需求点我设计了本次理解性活动——共读大书,满足幼儿的阅读欲望,让幼儿在阅读中理解,在理解后反复阅读,以深入“年”的内心,理解“年”的情感,感受故事中浓浓的中国情,中国味,更为之后的体验性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。 活动目标: 1.通过阅读图画书《年》,了解关于“年”的民间传说,初步理解中国“年”的含义。 2.知道大家庆祝“新年”是因为:“年”认识到自己不应该乱发脾气、到处吓人,决定做一个讨人喜欢的“新年”。感受故事中浓浓的中国情、中国味。 3.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。 4.探索、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。 5.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。 活动准备: 1.一本大书。 2.幼儿对“年”的形象有了一些认识。 活动过程: 一、展示画面,初次阅读 (一)观察画面,讲述故事的第一部分 1.教师请幼儿仔细观察画面,用完整的语言说说看到了什么,在教师的引导下讲述故事的第一部分。!来自屈.老师教案.! 2.教师提问帮助幼儿理解人物和情节。 (1)“年”长得怎么样?跑起来,叫起来又是怎样的? (2)“年”这么凶猛,有朋友吗?它心里会有什么感觉? (3)“年”跑进村子,把村子变成了什么样? (二)观察画面,引出故事的第二部分 1.师幼观察画面并谈论,教师引出问题:留下一位老爷爷,他为什么要留下,他做了什么事呢? 2.“年”看见火红火红的颜色,听到哐当的响声,怎么样了? (三)揭示故事结局(第三部分) 1.天亮了,人们回到村子发现了什么?怎样庆祝的? 2.“年”害怕什么? 3.“年”最后变成了一个怎样的“年”? 二、再次阅读 1、幼儿在初次阅读后有了些理解,通过再次观察画面,带着理解进行再次阅读,并说出故事的始末。 2、教师小结,引出故事主题 人们为了庆祝“年”的改变。从此以后每年这个时候就会穿上红棉袄,挂上红灯笼、贴上红春联、敲锣打鼓放鞭炮,还有团团圆圆吃年夜饭,来迎接新年,这就是过年的来历。 三、迁移经验 1、谈论新年 请幼儿谈谈自己在新年里都做过些什么事情? 2、感受新年 阅读活动结束后,请幼儿在各个区域体验新年的年味。(如:在美工区剪窗花、做灯笼、写对联;在音乐区敲锣打鼓唱歌等) 活动反思: 本次阅读活动的内容与画面都表现出了浓浓的中国特色,具有浓烈的中国情、中国味。而“新年”也是这段时间孩子们谈论的最多的话题。结合我班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,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在了解关于“年”的民间传说,初步理解中国“年”的含义上。 活动中,我先让幼儿观察画面并谈论其中的内容,在引导性的提问下理解人物和情节。接着,让幼儿在理解中再次阅读,引出故事的主题,继而迁移经验,让幼儿在回忆过年经验的同时体验中国的年味。从整个活动来看,大部分时间幼儿都处在积极阅读的状态。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力得到了发展,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,思维得到了锻炼。期间,教师始终是个支持者与引导者,幼儿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。若在结束的环节上能更自然些会更好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