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《量一量》
设计意图: 《纲要》指出:"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,并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的探究对象"。大班幼儿对于数的认识已经不断加深,测量也是他们认识数的一种方法,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亲手探索的过程远比直接得到结果更感兴趣。设计此次活动,让孩子们自主选择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测量工具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,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,孩子们即感受到探索的乐趣,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,让孩子们在不断尝试中快乐、自主地学习。 活动目标: 1、能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,测量工具不同,测量的结果也不同。 2、学习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,并用表格记录测量结果。 活动重点: 能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,测量工具不同,测量的结果也不同。 活动难点: 学习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,并用表格记录测量结果。 活动准备: 纸棍、记录表、水彩笔、铅笔、毛线、吸管、图片、 活动过程: 一、导入 故事《去超市的路》 --小熊从哪一条路去超市更近?你是怎么知道的? --小熊还想知道这条最近的路到底有多远?"屈,老师.教案,网出,处!你们帮他想想办法。 二、过程 1、第一次探索测量 ①介绍并发放测量工具好记录表1,幼儿尝试量一量。 幼儿人手一根相同长度的纸棍,每人一张记录表,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事先准备好的小路且做好记录。 ②请几个幼儿介绍自己的测量结果,教师做记录。 ③集体讨论:为什么相同的路程、相同的工具,量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?请个别幼儿再现刚才的测量方法,尝试找出正确的测量方法。 ④教师示范正确量法:顶端要对齐,首尾要相接,并且用水彩笔做记号。 2、第二次实践正确测量方法 ①再次发放相同长度的纸棍,幼儿分组用正确的测量方法量一量,并做记录。 ②小结:测量同一物体时,测量工具一样,测量结果也一样。 3、第三次应用测量 ①提问:除了刚才用的纸棍能测量物体外,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? 出示教师准备的材料,介绍记录表2,猜测:不同量具测量同一种物体,结果一样吗? ②幼儿5-6人为一组,每组一张记录表,分别用不同工具完成两个不同测量任务。 ③集体验证结果,小结:测量同一物体时,测量工具不一样,测量结果也不一样。 三、延伸活动: 自然测量这种方法还可以帮我们测量那些东西?我们一起去试试。 活动反思: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——《自然测量》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,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;而且,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,能做到人手一份。所以,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,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,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。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,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;幼儿在测量中,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,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。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:在第一个环节中,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,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,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,起到了互相学习,互相借鉴的作用,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、教师的示范讲解,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。 不足之处: 1、幼儿人数较多,而空间有限,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,让孩子的视线受阻,活动不方便。 2、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,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——椅子,由于空间受阻,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