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班优质科学教案《认识青蛙 》
活动目标: 1.青蛙的外形特征和成长过程。 2.了解养成观察事物细微变化的习惯,培养幼儿对动物生长的探究欲望。 3.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,知道它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。 活动准备: 青蛙图片、课件。 活动过程: 一、导入 师:“今天,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动物朋友,咱们听一听它是谁吧!对,就是小青蛙。(出示课件青蛙图) 二、说一说(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) 师:“你们见过青蛙吗?”谁能说说它的样子吧!请大家从上往下来说一说。 (青蛙穿得什么颜色的外衣的? 眼睛、嘴巴怎么样的? 肚皮是什么颜色的?有几条腿?) ——幼儿说,教师贴上所说的外形特征局部图。对语言完整的幼儿给予表扬。 重点讲解脚蹼——引导幼儿观察。 师:“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青蛙,它的样子很可爱,那它生下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吗?(qulaoshi.com)(不是)对,它生下来可不是这个样子的,它的长大经历了很神奇的过程,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! 三、看一看(观看课件图片,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。) 1、播放课件,提问: (1)青蛙妈妈生下的小宝宝是什么样子的?(许许多多圆圆的卵) (2)天气暖和了,卵是怎样变成小蝌蚪的?(脱下了外衣)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样子的?(圆圆的大脑袋,一条细细的小尾巴)小蝌蚪是怎样游动的?(请幼儿模仿动作) (3)小蝌蚪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?(长出了后腿) (4)小蝌蚪身体又发生了什么变化?(长出了前腿) (5)小蝌蚪身体的哪部分消失了?(尾巴,慢慢变短) (6)现在,小青蛙的身体变成了什么颜色?(脱掉了黑衣服,换上了绿衣服) 2、教师出示青蛙生长过程图,引导幼儿回忆。 师:“小宝宝是一下子就变成青蛙的吗?(不是,慢慢长大,身体在不断的发生变化)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它是怎样变化的? (教师引导提问:青蛙妈妈先在池塘里产下了什么?接着卵又变成了什么?小蝌蚪先长出了什么腿?又长出了?身体的哪部分消失了?最后变成了?) ——幼儿回答教师连线过程图片 青蛙卵—小蝌蚪—长出后腿—长出前腿—尾巴消失--青蛙。 问:“青蛙从卵变成青蛙经历了几个变化? 四、画一画(初步了解蝌蚪和青蛙简笔画的画法) 课件演示画法,幼儿初步感知。 五、唱一唱 音乐游戏《小青蛙找家》,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青蛙。 六、了解青蛙是人类有益的动物,引导幼儿保护青蛙。 师:“小青蛙真可爱,青蛙有什么本领?那小青蛙喜欢吃什么呢? ——提醒幼儿大胆回答 青蛙对我们人类有这么大的用处,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青蛙呢? 小结:青蛙不光吃蚊子、苍蝇,还大量捕食蛾子、稻飞虱等农业害虫,它们一年吃害虫的数量大约是五万多只。所以人们称它为“庄稼的保护神”。青蛙对我们人类的益处很大,是我们的好朋友,我们不能捕杀青蛙,好好的保护它。 七、延伸活动: 科学区:在自然角饲养小蝌蚪,幼儿做成长记录表。 美工区:折纸——小青蛙或制作与青蛙有关的环保宣传画。 |
|